fri-01  

其實一直沒有去上過誠品辦的這些小課程們,

現在才知道原來辦的這麼用心!!!!

http://www.eslite.com/esliteforum/

每期三個月,可以自由選擇報一整期(十堂課/3200元)或單堂課(350元)報。
但不定期都有優惠,而且連續報的話第二期只要兩千多的樣子

我自己目前是規劃單堂課報囉
畢竟其實也沒有那麼文青(笑)
哈哈可能會想每兩個禮拜來上一堂之類的

昨天上完收穫真的很多,比較起平常下班後回家也是懶懶的,
會覺得不如來以後不時就來上一堂!!

廢話不多說 來分享一下昨天的心得和筆記吧

--

誠品講堂 【藝術實驗室】第49期 電影相對論-你所不知道的蛻變秘密
青菜蘿蔔,但也有買與賣II:電影的國際銷售
主策劃:塗翔文先生(資深影評人/編劇/策展人)
對談:吳蕙君小姐(光在影像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發行總監)

其實看到這個主題,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台灣有在做這塊嗎..做得好嗎..
我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來到的現場

我覺得「電影」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一種消遣,或更深的一點的話,是種文化,是種定義自己的方式
但就像所有行業一樣
電影其實撐起了一個產業,從我們熟知的導演明星們,到在業界知名的大片廠大製片們,到每一個場記、化妝、音效、後製等等的工作人員
而電影就如同其他我們可以在超市或3C專賣店買的產品般,需要國際銷售的途徑,讓這些電影可以到海外繼續賺錢

這邊第一點要澄清的就是這堂是在講「國際銷售」而非「國際行銷」,
前者是本土片廠對海外買家的銷售(例如台灣A公司產的電影要賣給B歐洲電影公司,再由B公司在歐洲讓這部電影上映。歐洲票房賺的錢就是這B公司的。)
後者則可能是一些媒體曝光、全球的行銷策略之類的
前者在進行時可能也要搭配後者的時間點,例如何時會有影展/大型記者會等等的,所以可以說兩者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但要先弄清楚兩者本質仍是不同的東西

還是趕快回到筆記吧...

吳蕙君小姐的個人經歷
依時間序如下,介紹吳小姐待過的電影公司:
1. 台灣群體電影公司
2. 香港寰亞電影公司:擔任國際銷售,這家公司是當年買了很多老香港電影起家的,後期知名電影有包含無間道、頭文字D和投名狀
3. 在北京待了一年
4. 香港安樂電影公司:擁有香港最多戲院的公司,除了跟其他公司買電影來賣也會自行投資製作
5. 回台創業:企圖引進專業的「國際銷售」概念,代表台灣公司接洽海外買家。這是台灣第一家專門經營國際銷售的公司,2013年5月才成立,團隊還不到十人。


國際銷售是什麼
這邊為什麼說是要引進國際銷售的概念呢?
因為在過去,台灣電影幾乎是導演(有時再加個製片)從頭到尾一條龍,從找資金、拍片、行銷美編到上映都是自己弄,等到他們想到要「賣到國外去」的時候,總是為時已晚。

其實國際銷售是需要5 - 7年的,
從一開始電影還沒殺青時的劇照、短片、故事大綱,就可以拿來做成宣傳品和預告片,到海外預售這部電影的發行權;
電影完成後,可以去各大影展參與競賽或是當開幕片,沒有辦法在影展現場播的話也至少都要有攤位,繼續銷售各國的發行權;
電影在各國上映以後也可繼續賣DVD發行權/電視轉播權等等

尤其以台灣而言,越早開始銷售越好。
這是因為一來海外市場對於台灣電影的需求(比起歐美或香港電影)不是那麼高,越早準備銷售越有時間籌備
二來華語市場一直以來盜版都較為猖獗,對於那些國際買家而言,如果兩岸三地任一地區已上映的電影,對他們而言就沒有購入的價值了,畢竟要看的人很容易拿到盜版或有辦法自行下載


國際銷售公司的優勢與劣勢
對於吳蕙君小姐回台創業的這家國際銷售公司而言,比起台灣傳統模式的優劣勢如下:

優勢:
1. 規模經濟
 一般來說,要去參加影展兜售電影,其實開銷不少:從基本的機票住宿,到在現場佈置攤位、工作人員、文宣品製作、雜誌廣告等。若由國際銷售公司來負責,則可以一次處理不只一個案件,可同時銷售多個電影,降低成本。

2. 人脈與經歷
 吳小姐已投身電影業超過十年,已能掌握各國買家的需求與偏好,輔以銷售數十部電影的經驗,認識的人和能夠動用的資源不言而喻。

劣勢:
1. 片源要足+品質夠
 要養得起一家這樣扮演「中盤商」角色的公司(會說是中盤商是因為國際銷售公司的銷售對象是海外電影買家,而非真正會去看電影的普羅大眾),總是需要有足夠而品質良好的片源。台灣電影業因為規模太小所以專業分工的思維也僅在近年興起,總算讓導演和製片的角色分開了,然後會有專業國際銷售代表的空間嗎?這得端看各電影公司的意願需求了,我們拭目以待。
 相比而言,台灣傳統模式下,若是國內銷售不差,導演製片沒虧也就算了...所以國際銷售公司還是需要有足夠的需求+電影品質才能撐起的...

2. 資訊取得
 由於國際銷售公司並非任一電影公司內,在資訊的透明度上總是有落差。舉例而言,同一家公司的人容易有小道消息說「哪部電影開拍了」、「哪部電影敲到那個檔期了」等等,相較之下國際銷售公司處於被動方,要開電影公司何時公布訊息才能作業。


評判電影的標準
國際銷售的sales要如何衡量是否接下某電影的委託銷售案呢?
1. 導演/演員:尚未開拍時只能先依導演和卡司的過往表現推估這部電影執行後的樣子
2. 導演/監製的易溝通度:銷售過程中可能要決定英文片名或常要取得特定素材等,都會需要與導演/監製交流溝通
3. 影片本身品質:故事本身如何也很重要,然而沒有完成品之間只能預設導演的功力...
4. 影片的timing:近年流行什麼?該流行的類型是不是太多了(e.g.今年各電影公司要出品十個漫畫改編動作片的話,卡司較弱的片可能就會慘敗,反而不如今年比較少見的浪漫小品)


不同市場之間的差異
1. 中國市場:最大、成長最快,目前最受到重視。以華語電影而言,如何有「接地氣」,在故事或用詞中讓當地居民有共鳴是很重要的
2. 東南亞:原是華語片基本盤但在萎縮中。馬來西亞基本上只要有打鬥就會賣,邏輯在其次...
3. 日韓:華語市場為十年前的1/10,日本檔期通常都需前一年就敲定,但由於他們不看盜版所以晚一年上映也沒關係!
4. 歐洲:目前經濟條件不好所以沒什麼看頭,非常注重導演名頭
5. 北美:萎縮為過往一半(臥虎藏龍仍為賣座第一名的話語片),Netflix反而較有機會

--

phew 好不容易打完了...
原來以網誌記錄生活這麼辛苦!!!!
哈哈不過也是重新將昨天的收穫複習了一遍

想一想真的應該不時的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就像這堂課講的東西或許我一輩子都不會再接觸
但就真的滿有趣的
人生一遭還是想多看看多了解多學習囉 :P


壓逼 收工!

--

其實以上是舊文重貼囉,把之前部落格的文章手動搬過來 畢竟也只有少少幾篇...oops...  

arrow
arrow

    stephyrunr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